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的“班戈县东阿联村藏家宴”大厅里暖意融融,平措穿梭于宾客间,热情地招呼着客人。
“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藏北牧民。”平措略显严肃地说,“2003年,我借了12万元,再加上自己攒的6万元,购买了一辆客车,从此常年在拉萨和班戈之间跑运输。”
那时,班戈县到拉萨的交通格外不便,不少牧民孩子在拉萨上学,往返成了大难题。看着大家犯愁,常跑这条线的平措,自然成了孩子们的“专属司机”。
“好多牧民家里不宽裕,我哪能要他们的钱!”平措笑着摆手,“那些年,我总在运输间隙接送孩子,从来都是免费的。”
凭借“能干事、干成事,爱乡里、守诚信”收获了群众的“金口碑”。2015年6月,平措众望所归当选班戈县政协委员。
聊起刚当选政协委员的那一刻,平措的眼神里透着藏不住的骄傲与激动:“真没想到,咱牧民也能当政协委员!”这份荣誉在他心里沉甸甸的,更让他多了一份责任——“我自己从草原闯出来了,得带着父老乡亲们一起走出去,过更有奔头的日子。”
图为那曲市班戈县政协委员平措。记者欧珠次仁摄
破思想之冰,搭就业之桥
“牧民们守着草原,却难靠草原富起来,文化水平低,没一点技能,想出去打工都不敢迈步子。”这是他当选政协委员后,深入牧区走访时最揪心的发现。
传统观念像道坎,让牧民对异地就业心存顾虑,“就业难”如同一块巨石压在群众心头,也成了平措履职路上遇到的首要难题。
为打破这一困境,他率先扛起“思想宣传员”的担子,从青龙乡阿古村开始,挨家挨户走访牧民。
“外面的城市有稳定的工作,干得好一年能挣好几万元,比在家放牧更能过好日子!”他用牧民熟悉的家常话,一遍遍描绘异地就业的前景,消除大家心中的疑虑。
光做思想工作还不够,还必须得有实实在在的岗位。平措怀揣着牧民的期盼,主动对接拉萨市用人单位,跑遍大小企业,只为寻找“适合牧民的岗位”——不苛求高学历,侧重简单技能,能让牧民“拿得起、干得稳”就行。
2016年,经过数次沟通协商,平措终于与拉萨一环卫公司合作,搭起首个“低门槛、高保障”的就业平台。截至目前,他已为全县220名劳动力找到工作,其中162人在环卫公司稳定就业,累计增收769.6万元,还享受“五险”福利。
曾经“不敢走出大山”的牧民,如今成了“有稳定收入、有社会保障”的工人,真正实现了“能就业、能留得住”的目标。
解生活之忧,守民生之暖
“让牧民走出草原只是第一步,帮他们在城市扎下根,才是真的帮他们过上好日子。”在推动就业的过程中,平措始终把牧民的“小事”当作自己的“大事”,从入职到生活,从工作到家庭,事事关心、件件上心。
初到拉萨的牧民,大多从未在大城市生活过,找不到便宜的房子、办不了暂住证、连看病都不知道去哪儿……平措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。
图为平措在拉萨走访班戈县外出务工牧民。(受访者供图)
最让牧民发愁的,还是孩子上学的问题。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困难,有牧民甚至因为“孩子没学上”,动了“回老家”的念头。
平措得知后,立刻统计在拉萨务工人员子女信息,拿着名单一次次往拉萨市各个学校跑,与学校负责人讲政策、说难处:“这些孩子是牧民的希望,不能因为上学的事,让他们的父母再走回头路!”
凭着这股韧劲,他最终为60名孩子解决了“上学难”的问题。看着牧民没了后顾之忧,也让“留得住”有了更坚实的支撑。平措心里也踏实:“我是政协委员,更是牧民的‘代言人’,再难的事,也得为大家扛起来!”
谋产业之兴,拓致富之路
作为政协委员,平措不满足于“眼前的就业”,更着眼牧民“长远的发展”。
2015年班戈县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牧区改革示范县。他敏锐地意识到:要让牧民真正富起来,不能只靠“外出打工”,还得有“家门口的产业”。
2020年,平措接过班戈县牧人运输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担子。“当时公司有63辆大型运输车,其中55辆是牧民私家车。”
看着这些“重劳力”,平措琢磨着,怎么才能让它们变成“摇钱树”?
他又开始四处奔波,主动对接辖区内的各大施工单位,多次与有关部门协商。2021年,公司争取到超过200万元的运输收入,让牧民的私家车变成了“增收车”。这一年,平措也荣获“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。
图为平措在班戈县东阿联村藏家宴工作。(受访者供图)
“我是牧民的孩子,能为牧民做点事,是我最大的荣幸。”平措依旧怀揣着对草原的热爱、对群众的牵挂,在助力乡村振兴、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坚毅前行。
从“就业红娘”到“生活管家”,平措用实际行动证明,一名基层政协委员,即使来自牧区,也能以平凡的坚守,书写不平凡的履职答卷;即使身处基层,也能以坚定的担当,成为群众心中最可靠的“领路人”。